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酌》原文、翻译及赏析(酌词)

笙念 -25 秒前 ( 2024-08-15 19:35:14 ) 0 抢沙发

「6篇」

篇1

简单的个人房屋租赁合同

诗经:酌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々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注释

於:叹词。铄: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

译文

王师美哉多英勇,率领他们荡晦冥。

天下大放光明时,伟大辅佐便降临。

我今有幸享太平,朝中武将骁且劲。

现将职务来任命,周公召公作领军。

赏析

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篇2

周颂·酌

[先秦]佚名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英勇威武的王师,挥兵东征灭殷商。

周道光明形势好,故有死士佐周王。

有幸承受天之宠,勇武之士投武王。

武王用他去伐商,为国立功美名扬。

注释

于(wū):叹词。此处表赞美。铄(shuò):通“烁”,光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

遵:率领。养:攻取。时:是。晦:晦冥,黑暗。

纯:大。熙:兴,光明。

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龙:借为“宠”。荣,荣幸。

蹻(jué)蹻:勇武之貌。造:诣,到。一说借为“曹”,众,指兵将。

载(zài):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称。

实:是。尔:指周武王。公:通“功”,事业。一说指周公、召公。允(tǒng):借为“统”,统领;一说信。师:武王之师。

赏析: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诗,《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可参看《周颂·我将》一篇的鉴赏文字)《大武》五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平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镇守西北,即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楚先祖熊绎此时受封于丹阳(今秭归附近),为子爵,盖亦有协助镇守江南的用意。就《酌》诗的内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颂王师的战绩,并对统兵出征的统帅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颂周公。后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当然,这时仍是周公摄政,但任命之事则不能不以成王的名义,告庙仪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该诗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实际上还是周公。《酌》向来多被认为是周公的乐舞(如郑笺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也可证实这一点。前人或以为此诗是颂武王伐殷的,但武王并无“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诗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纣王。故不从。诗名为“酌”,《毛序》以为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云:“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灵,说明该诗是灌祭祖先时所唱的歌。以歌诗而言则曰《酌》,以乐舞而言则曰《勺》,《仪礼》、《礼记》皆言舞《勺》,《勺》即《酌》。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礼记》)《内则》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为武舞,其诗为《酌》之章。按诗歌之节以为舞,列为学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则舞《勺》舞《象》。”可见《酌》作为乐舞,在当时是与《象》舞一样颇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为《大武》的一成与其他五成合起来表演,就像现代舞剧中的一场,也可以单独表演。具体的舞蹈动作,参见《周颂·我将》一篇对《大武》的全面介绍。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原为《孙子》中语)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篇3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岂弟君子,民之攸塈。

翻译

远舀路边积水潭,把这水缸都装满,可以蒸菜也蒸饭。君子品德真高尚,好比百姓父母般。

远舀路边积水坑,舀来倒进我水缸,可把酒壶洗清爽。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心向往。

远舀路边积水洼,舀进水瓮抱回家,可以洗涤和抹擦。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爱戴他。

注释

泂:远。

酌:古通“爵”,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

行潦:路边的积水。

挹:舀出。

注:灌入。

餴:蒸。

饎:旧训酒食,非。

岂弟:即“恺悌”,本义为和乐平易,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数语,则在此特训为恩德深长广大。

罍:古酒器,似壶而大。

攸:所。

归:归附。

溉:洗。或谓通“概”,一种盛酒漆器。概,漆尊也。”

塈:毛传:“塈,息也。”

鉴赏

对这首诗主旨的解说,各家之见颇有差异。《毛诗序》云:“《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扬雄《博士箴》(《艺文类聚·职官部》引)云:“公刘挹行潦而浊乱斯清,官操其业,士执其经。”陈乔枞《鲁诗遗说考》以之为鲁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三家以诗为公刘作,盖以戎狄浊乱之区而公刘居之,譬如行潦可谓浊矣,公刘挹而注之,则浊者不浊,清者自清。由公刘居豳之后,别田而养,立学以教,法度简易,人民相安,故亲之如父母。……其详则不得而闻矣。”其详既不得闻,三家诗之说的正误也就难以稽考了。而《毛诗序》之说,似乎更觉缥缈,此诗的文本自然有劝勉之意,但却很难讲有什么告戒之意。至于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说“当是奴隶被迫自远地汲水者所作,此非奴才诗人之歌颂,而似奴隶歌手之讽刺”,似更迂远。相比较而言,高亨《诗经今注》所说“这是一首为周王或诸侯颂德的诗,集中歌颂他能爱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还是比较圆通的。

诗分三章,均从远处流潦之水起兴。流潦之水本来浑浊,且又处于远方,本来很容易被人弃之不用,但如能“挹彼注兹”,舀过来倒进自己的水缸,就可以用来蒸煮食物,洗濯酒器,成为有用之物。这正如远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便自然可以使他们感恩戴德,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这里的关键是君王要有高尚敦厚的品德,真正成为“民之父母”。对此,方玉润有如下发挥:“此等诗总是欲在上之人当以父母斯民为心,盖必在上者有慈祥岂弟之念,而后在下者有亲附来归之诚。曰‘攸归’者,为民所归往也;日‘攸塈’者,为民所安息也。使君子不以‘父母’自居,外视其赤子,则小民又岂如赤子相依,乐从夫‘父母’?故词若褒美而意实劝戒。”(《诗经原始》)他说的“劝”意是可以感受到的,但他说的“戒”意是否真的存在于诗的文本中,令人怀疑,但从接受美学角度说,他的这种创造性“误读”还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兴,且重章叠句,反覆歌咏。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风》对《大雅》艺术上的'影响。

创作背景

对《大雅·泂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来有争议。根据诗意,这可能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疑似与《大雅·公刘》同在一个宴会上,人们对公刘的颂歌。而程俊英《诗经译注》认为:“这是歌颂统治者能得民心的诗,具体指谁,史无确证。”

篇4

酌贪泉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古诗简介

《酌贪泉》是东晋诗人吴隐之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吴隐之为官的清廉。前两句描写喝了贪泉的泉水变得贪婪的传说。后两句描写吴隐之喝了贪泉的泉水后为官清廉的志向。

翻译/译文

古人传言此泉水,一饮就生贪婪心。

试使夷齐饮此水,终当不改清廉心。

注释

⑴据《晋书·良吏传》记载,当时派到广州去当刺史的皆多贪赃黩货,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晋安帝时,朝廷欲革除岭南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离广州三十里地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这里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可是,这泉水竟名之曰“贪泉”。当地传说,即使清廉之士,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

⑵歃(shà):用嘴吸取。怀:思,想念。千金:钱财多,形容人的贪婪。

⑶夷齐:指伯夷、叔齐。他们是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为避让君位,两人逃往周国。周武王出兵东征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谏阻未成。周取代商统治天下后,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被公认为道德高尚的`典范。

创作背景

晋安帝时吴隐之去广州出任刺史路过石门“贪泉”,小憩时酌其饮之,并即兴赋下该诗。

赏析/鉴赏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先陈述由来已久的传说。古人说这贪泉水,谁饮了它,心里就要产生牟取千金的贪欲。“歃”以口微吸也,是说只喝一点,极言其少。“一”与“千”对照,强化贪泉之贪。只喝一口,便贪图千金,多喝几口,不用说更贪得无厌。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终不相信这古老传说,不相信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勇敢地酌贪泉而饮了,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考验。他是借伯夷叔齐自比,表示自己清廉为政的决心。这传说引起诗人思考。他想起了历史上两位视富贵如浮云的高士——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人世间的大富大贵莫过于帝王的宝座了。可是,这兄弟俩互相推让。孤竹君死后,按照遗嘱要叔齐继承王位,可是叔齐却坚决要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于外。叔齐仍不肯登位,也出走了,结果兄弟俩为了互相推让王位,都逃离了孤竹国。天底下最大的富贵他们竟然弃之如敝屣。想到这里,吴隐之在诗的后二句深深感叹道,这贪泉水啊,试教伯夷叔齐来饮,我相信他们终不会改变自己的高尚思想和情操的。贪与廉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的确与是否饮用贪泉无关。

吴隐之这首述志诗,直抒胸臆,言简意赅,古朴动人。诗中通过贪泉的传说,伯夷叔齐不贪财权的情操来表达诗人自己为官清廉的决心和志向。作者言行一致,他在广州任上数年,品德依旧清廉高尚。

篇5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译文

王师美哉多英勇,

率领他们荡晦冥。

天下大放光明时,

伟大辅佐便降临。

我今有幸享太平,

朝中武将骁且劲。

现将职务来任命,

周公召公作领军。

注释

⑴於(wū):叹词。铄(shuò):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

⑵遵:率领。养:攻取。晦:晦冥,黑暗。

⑶纯:大。熙:光明。

⑷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⑸龙:借为“宠”。荣,荣幸。

⑹蹻(jué)蹻:勇武之貌。造:借为“曹”,众,指兵将。

⑺载: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称。

⑻实:是。公:指周公、召公。允(tǒng):借为“统”,统领。

很累的心情短句男版

鉴赏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诗,《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可参看《周颂·我将》一篇的鉴赏文字)《大武》五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平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镇守西北,即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楚先祖熊绎此时受封于丹阳(今秭归附近),为子爵,盖亦有协助镇守江南的用意。就《酌》诗的内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颂王师的`战绩,并对统兵出征的统帅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颂周公。后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当然,这时仍是周公摄政,但任命之事则不能不以成王的名义,告庙仪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该诗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实际上还是周公。《酌》向来多被认为是周公的乐舞(如郑笺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也可证实这一点。前人或以为此诗是颂武王伐殷的,但武王并无“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诗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纣王。故不从。诗名为“酌”,《毛序》以为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云:“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灵,说明该诗是灌祭祖先时所唱的歌。以歌诗而言则曰《酌》,以乐舞而言则曰《勺》,《仪礼》、《礼记》皆言舞《勺》,《勺》即《酌》。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礼记》)《内则》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为武舞,其诗为《酌》之章。按诗歌之节以为舞,列为学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则舞《勺》舞《象》。”可见《酌》作为乐舞,在当时是与《象》舞一样颇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为《大武》的一成与其他五成合起来表演,就像现代舞剧中的一场,也可以单独表演。具体的舞蹈动作,参见《周颂·我将》一篇对《大武》的全面介绍。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原为《孙子》中语)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6

原文:

酌贪泉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译文:

古人传言此泉水,一饮就生贪婪心。

试使夷齐饮此水,终当不改清廉心。

注释:

⑴据《晋书·良吏传》记载,当时派到广州去当刺史的皆多贪赃黩货,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晋安帝时,朝廷欲革除岭南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离广州三十里地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这里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可是,这泉水竟名之曰“贪泉”。当地传说,即使清廉之士,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

独酌原文翻译

⑵歃(shà):用嘴吸取。怀:思,想念。千金:钱财多,形容人的贪婪。

⑶夷齐:指伯夷、叔齐。他们是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为避让君位,两人逃往周国。周武王出兵东征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谏阻未成。周取代商统治天下后,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被公认为道德高尚的典范。

赏析:

广州在晋代时还很偏僻,加之当时南方多瘴气,古人视为畏途。但又因为广州靠山临海,自古盛产奇珍异宝,到这里来“捞一票”的人也大有人在。据《晋书·良吏传》记载,当时派到广州去当刺史的皆多贪赃黩货,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晋安帝时,朝廷欲革除岭南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路过广州三十里地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这里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这泉水名之曰“贪泉”。当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即使清廉之士,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吴隐之来到清泉边,深有感触地对身边亲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他酌泉赋诗言志,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

吴隐之这首诗前两句先陈述由来已久的传说:古人说这贪泉水,谁饮了它,心里就要产生牟取千金的贪欲。歃(shà),歃,以口微吸也,是说只喝一点,极言其少,千金,极言钱财多。怀,思也,思得千金,便是贪。“一”与“千”对照,强化贪泉之贪。只喝一口,便贪图千金,多喝几口,不用说更贪得无厌。这传说在他心里引起了疑问:事情真会这样吗?他想起了历史上两位视富贵如浮云的高士——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人世间的大富大贵莫过于帝王的宝座了。可是,这兄弟俩互相推让。孤竹君死后,按照遗嘱要叔齐继承王位,可是叔齐却坚决要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于外。叔齐仍不肯登位,也出走了,结果兄弟俩为了互相推让王位,都逃离了孤竹国。天底下最大的`富贵他们竟然弃之如敝屣。想到这里,吴隐之在诗的后二句深深感叹道:这贪泉水啊,试教伯夷叔齐来饮,我相信他们终不会改变自己的高尚思想和情操的。贪与廉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的确与是否饮用贪泉无关

吴隐之终不相信这古老传说,不相信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勇敢地酌贪泉而饮了,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考验。诗的后二句,他是借伯夷叔齐自比,表示自己清廉为政的决心。

吴隐之这首述志诗,不事雕琢,直抒胸臆,言简意赅,古朴动人。更可贵的是作者言行一致,他在广州任上数年,果然没有因饮了贪泉而变成贪官。《晋书》上说他“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由于他整饬纲纪,以身作则,广州风气大为改观。皇帝诏书嘉奖他“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清官。后来他离开广州北归,行囊萧萧,船舱空空。回到家中,数亩小宅,茅屋简陋。当时著名将领刘裕赐赠车牛,并要为他建造住宅,都被他谢绝了。一生清廉,始终不渝,一代良吏,名垂青史。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5 秒前 ( 2024-08-15 19:35:14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