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是必不可少的,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
一、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小朋友的面前,弯和直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比如:小朋友的中餐香蕉、笑脸上弯弯的眉毛、妈妈用过的毛线团、卷卷的头发;桌子、黑板、凳子和门窗的边缘处处都是直的形态。这些都告诉小朋友,弯和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看似简单的直接形态,对小朋友来说,还不能去感知和探索到弯和直在生活里真正的影响,让他们在弯和直的世界里发掘和体验,用他们熟悉的材料和方式去创造有片弯弯直直的天地。在设计和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让幼儿进入自己布置的弯直乐园。
二、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弯路和直路各有各的用处。通过故事将幼儿的思维引入主题,在大脑里建立起弯路和直路的形态意识。
2、初步了解弯绕的立交桥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便捷作用。引入弯路和直路的抽象概念和直观形态的对比以后,让幼儿在分清弯路和直路各有各的用处的基础上,了解弯路和直路皆有的立交桥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便捷作用。
三、活动重点:
幼儿语言故事理解能力强,在听故事过后能很快地理解故事内容。本活动和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分清弯路和直路所在位置,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修路?进而将弯路和直路联系在一起,想到弯路和直路连在一起的立交桥能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便捷作用。
四、活动难点:
弯路和直路的联系和用处,城市立交桥是由弯路和直路连成的,是城市交通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整个过程的语言教育部分主要从幼儿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弯路和直路,以及见过的立交桥的直观形态去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和探索弯路和直路的联系和用处。
五、活动准备:
在黑板上画出的盘山公路;在黑板上画出的城市里横竖交错的道路;立交桥的图片;两种不同颜色的彩带若干;小车一辆;中间画出一条道路的纸板一块;空场地一块;主题“弯弯的路,直直的路”的故事磁带。
六、活动过程:
1、引入故事主题——弯弯的路,直直的路
实施方案:
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弯弯组和直直组,并做一些身体上区别弯和直的动作,用以明显的区别弯与直的概念。
问幼儿:“你们每天上幼儿园走过的路,有弯的,有直的,你们觉得弯路好,还是直路好啊?
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各自讲述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来听一个弯路和直路的故事,好吗?
设计理念: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在孩子有直观印象思考的同时,还要让孩子有讲述自己切身感受的机会,幼儿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的去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耐心地倾听,尊重幼儿的思想。
2、直观感受——弯路和直路的用处
实施方案:
听完故事以后,问幼儿:是喜欢弯路,还是喜欢直路,为什么?
拿出小车在画有道路的纸板上走一走,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小车在竖直纸板的道路上走,会像做滑梯一样滑下来)
在黑板上比较弯弯的山路和城市里直直的路有什么不同?联系故事内容,让幼儿弄明白弯路和直路的用处。(城市里直路好,山里弯路好)
设计理念:幼儿在思考的基础上能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的思想和现实达到一致。
3、深化主题——立交桥的好处
实施方案:
看立交桥图片:有弯路,有直路。让幼儿联系生活中看见过的立交桥。引出问题:城市为什么要有立交桥?
幼儿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经过立交桥的感受总结出立交桥的好处。(便捷交通)
设计理念:通过社会里的实际情况,用立交桥的作用来强化弯路和直路的用处。除了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还能贴近幼儿生活,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
4、实践主题——造立交桥
实施方案:
弯弯组和直直组小朋友一起动手用彩带修路,平的地方修直路,到了路口,修绕上绕下的立交桥。
小朋友在自己修的路上行走,亲身体验修路成功的乐趣和弯路、直路的用处。
设计理念: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不是想出来的和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一活动过程旨在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做事的乐趣,这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中幼儿喜欢动手这一心理特点。
5、主题延伸——我家到幼儿园
实施方案:
让幼儿感知和记录“家到幼儿园”所经过的道路中有那些是弯路,那些是直路?(请家长帮忙和辅助)
看一些立交桥的图片,了解更多的立交桥知识。
亲自去看看我们身边的立交桥。
设计理念:活动结束了,但幼儿的思绪和情感并没有结束,在社会中有很多机会让幼儿去亲身体验真实的立交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
篇2
一、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
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1.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并结合学校提出的八字特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重点词句,在体会中感悟作者情感,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课前,我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接着我就从情感冲突入手解读这篇文章,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对冲突充分激活文本。再从学生角度去推想,怀特森先生开始时种种不可理喻,应该不难理解,因为这和他们原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而要感受到“这样的老师是我最好的老师”则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在这两大板块之后,怀特森先生教给我们怀疑主义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心田,我又想到应该增加一个拓展设计,我让学生重新设计课堂,让质疑充满这一崭新的课堂。又通过想象,我对朋友说了什么话,来检验学生对怀特森用意的理解,提升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从整个经济常识角度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课一共六框,前两框介绍了世界市场及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可以看作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最后三框介绍了对外贸易的若干问题,可以看作是怎么样的问题,而本框(第三框)内容讲的则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联结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经验、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内在要求以及现实需要等几个方面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由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把握合乎规律的现实美,体会投身改革开放的创造美。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认同并拥护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4)教学重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据:竞争性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这一要求,扩大开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同。
(6)教学难点:经济国际化的表现。
依据:首先、从他的产生来看,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出现,80年代形成雏形,90年代以来一直在发展,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其次、从他的内容来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资金等很多方面,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再次、从他的本质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作用是双向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利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漫画、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材料或反馈练习,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 学法:
(1)知识再现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举例分析等再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举一反三”。
(2)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
篇4
一、说教材
我今天讲的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交流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知识,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精读“卖火柴、擦火柴”部分;第三课时学习小女孩冻死部分,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进行小练笔。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4、初步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教完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读和做交流的方法并配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因此,本节课中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人文精神。
五、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上课开始我先以高兴的语调询问学生每一年当中那一个节日你是最高兴的?为什么高兴?学生会说出理由,然后转折老师这一接课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大年与的故事,然后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flash动画的情景朗读,接下来让学生说说听后的心情和感受。这样导入将学生引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当中。学生自然会把自己和小女孩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在引导学生了解安徒生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识。
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
接下来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字词知识,然后检测。这样安排可是因为六年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做才能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3、再读课文,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部分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文中多音字较多、学生要达到把课文读准、读通、理清脉络就要多读、反复读。因此,这部分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练读,然后展示给同学,比一比看谁读的通顺,读的流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整体,这样才能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课的结尾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检测学生读文的效果,为下节课做铺垫。
这就是我设计本节课的想法,对于六年级语文讲读课的第一课时到底怎样上,都应解决哪些问题我也把握不准,也想借本次活动向各位领导、老师请教,这也是我们高年组教师的一个疑惑。
篇5
一、 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
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价、无私和无声表现得极为动人。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盘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账单。母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得到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心爱着你,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和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小彼得的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本,融合贯通全文,扣住中心,抓住重点,深刻的把握住课文的读与想,不断以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使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着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参与的欲望。
1、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可贵的沉默》的主要内容,再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份妈妈的账单”并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让学生发言,我选择问题板书。我认为这样的导入简单明了,而且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2、以读为主,注重启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篇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学习本课时,我注重学生以读为主。结合连接语的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先让学生读懂小彼得的账单,再读妈妈的账单。然后引导提问:“你怎样看小彼得的妈妈把60芬尼放在餐盘旁的做法?如果账单上不写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为什么?”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无价。接着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份账单,引导学生把两份账单进行朗读、比较,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以及读了账单后的想法和感受,共同讨论母爱的无私。妈妈没说一句话,而是如小彼得所愿,把60芬尼放在餐盘旁边,同时写下一张总额为0的账单放在餐盘旁边。这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声的、无私的。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阅读引领学生步步登高,逼近的核心,走向人物的心灵。
3巧妙设计,进行训练。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读懂了妈妈的账单是无价无私无声的,那么小小彼得读懂了吗?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小彼得,你想对妈妈怎么说呢?进行语言训练。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这节课的灵魂。在阅读中,引领品味语言的独具匠心,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悟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解题发问讲课提转化为话题
1、前面我们学习了《可贵的沉默》,知道那些同学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份妈妈的账单”。(板书课题)
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让学生发言,我选择问题板书。
(二)阅读释疑
1、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a」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指名分段读。
「c」点拨难读的生字词,自由读、齐读。
「d」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
「a」认真读彼得账单,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b」当彼得把懂事听话标上价钱时,你对彼得又怎么看?
「c」再细读妈妈的账单,从中读出了什么?
「d」我们把账单列详细点还可以列哪些?
「e」既然妈妈付出了这么多,如果不写“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为什么?(板书:无价)
3、精读
对比读两份账单,共同讨论读出什么?
(板书:无私)
4、妈妈没说一句话,而是如小彼得所愿,只写下了一张总额为零却满载母爱的账单,这无价、无私的账单,这是什么意思?账单没有说话,读读这份妈妈的账单,你又读懂了什么?
(板书 :无声)
5、我们读懂了妈妈的账单是无价、无私、无声,那么小彼得读懂了吗? 指导读课文最后一段。从小彼得的神态动作中体会他的“羞愧万分”
(三)转化应用
1、妈的账单是无价、无私、无声的。 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小彼得,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2、现在你对小彼得又有什么评价?
五、小结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承前面的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等内容,使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也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以后学习遗传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另外,其中的资料分析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伤感qq个性签名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很薄弱,对于基因是如何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遗传和代谢,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还不了解。因此在进行“细胞核结构”的教学时不能进行过多的拓展和延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认识障碍。另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高峰。
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由天安门是首都象征,而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控制中心,引入细胞的控制中心,这一节。
接下来介绍关于核的基本情况:无核和多核,在此基础上,引入细胞核功能。
让学生分组讨论资料中的四个实验,为了更好达到分组讨论的目的,每个学生发一张学案,每六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讨论后,学生设计完成实验过程,让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回答讨论后的问题答案,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此处,目的是创新、探索一种讨论模式,改变以往讨论很难实施的问题。
在讲完变形虫切割和核移植实验后,加入技能训练,让学生自己设计受精卵的横缢实验,归纳出细胞核的另一功能。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完成其他的两个实验,老师给出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过程。
学生填表,归纳出细胞核的功能,然后对前半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得出核功能后,通过提问——细胞核为什么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由结构与功能关系引进核结构。对于细胞核的结构,设置四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看书、自学。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基本结构的内容。学生回答后,对基本结构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这时要求学生上黑板绘制一个细胞核的切面模式图,加深学生理解。
第二个问题是有关染色质这一重要结构的问题。通过问题加深同学们对DNA、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问题设置的是关于细胞核的结构与遗传和代谢的联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结构与功能书相适应的。并强调这是在学习生物过程中应掌握和运用的一个基本观点。
最后提问:
“你通过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回顾。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篇7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猪八戒吃西瓜》 是根据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重新创作的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和猪八戒外出寻找食物,猪八戒偷懒、嘴馋,在找到一个大西瓜后,馋得找出各种理由把整个西瓜都吃了,孙悟空利用猪八戒随手扔的西瓜皮,使他连摔四跤,吃尽了苦头,告诉了我们猪八戒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行为,同时又非常的搞笑。幼儿通过在律动中逐步学习创编吃西瓜的动作,不仅感知到了律动的韵律特点,也使猪八戒的形象更加逼真,富有童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
二、说目标
由于中班是第一次接触律动教学,所以确定本活动的目标是:
1、根据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理解律动内容。
2、初步培养幼儿感知律动的韵律及旋律特点。
3、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创编动作,体验活动的快乐。
三、说活动准备
1、 猪八戒、西瓜、切西瓜、吃西瓜、扔瓜皮、摸肚子等图片各一张。
2、电子琴。
四、说活动重难点
能够感知律动的韵律特点并创编动作。
五、说教法
孩子的思维特点主要是直观形象性,再加上活泼好动,好模仿,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提问、示范、演示等方法。
六、说学法
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受到活动的快乐,通过观察、模仿、表演的形式进行学习。
七、说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回答问题,直接导入课题。
例如,小朋友喜欢吃西瓜,猪八戒也喜欢吃西瓜,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音乐律动《猪八戒吃西瓜》。
(二)基本部分
1、通过观察图片,启发引导幼儿说出吃西瓜的过程。
例: 教师引导幼儿,现在我们拿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怎样才能吃到呢?
2、教师小结吃西瓜的过程,依次出示切西瓜、吃西瓜、扔瓜皮、摸肚子的图片。
3、幼儿重复练习吃西瓜的过程,帮助记忆。
4、老师示范讲解各个动作,重点是切西瓜和吃西瓜。
例、切西瓜,(1)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幼儿跟着做。
(老师示范,幼儿模仿,较难的地方师幼可以多练几遍。)
(2)加入律动的讲解。
(在活动中加入相应的节拍,提高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增添了课堂的活跃气氛。)
(3)共同练习,重点也是难点。
A、节拍练习 B音符练习 C全音符练习 D听音乐练习
(较难的地方可以多练几遍,集体练,分组练,单个练)
5、吃西瓜的讲解,练习同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律动是《猪八戒吃西瓜》,并且还练习了切西瓜和吃西瓜的动作,学得非常的开心和快乐,下节音乐课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扔瓜皮和摸肚子的动作。
八、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将学会的动作展示给他人看,并且自己尝试创编其他的动作。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
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四)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